生物質能:具有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近幾年,國內大力推動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持續加大對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設備、生物質燃料基地建設、生物質供熱項目、生物質垃圾處理等方麵的投入力度。就能源當量而言,生物質能已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根據中國工程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含太陽能的清潔能源開采資源量為21.48億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能占54.5%,是水電的兩倍和風電的3.5倍。且在新能源中,生物質能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並能轉化為固態、液態、氣態燃料。可以說看,生物質能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質能尤其在大氣治理、廢棄物治理這方麵有獨特的作用。我國農業汙染已全麵超過工業汙染,接近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農業汙染的最重指標。尤其是養殖業畜禽糞便及秸稈露地燃燒對水體與大氣的汙染最為嚴重,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生物質能的開發實現有機汙染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
從全球看來,生物質多聯產發電、生物天然氣的技術、裝備和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熟,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展。但在我國,生物質能獲得的關注和認同遠不及風能、太陽能。而歐洲的生物質能是其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分支,比重高達60%。
生物質能也遭受了一些質疑,認為經濟的不環保、環保的不經濟。生物質能與傳統能源相比,具有分布分散、密度低、成分複雜、生產的周期性等劣勢,增加了生物質能開發的難度,難與常規化石能源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新發布的報告稱,自2003年以來生物質能源已吸引超過1260億美元的投資,如此巨額的投資,目前卻看似越來越“雞肋”——要麽影響糧食供應,要麽完全沒有經濟競爭力。
然而,任何一個新產品、新技術在發展初期成本一定是較高的,這與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和認知度有關。化石能源的成熟利用是建立在200多年科研積累基礎之上的,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發展時間不足20年。eeuss影院需要給新生事物一些“寬容”和成長的空間。
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世界大勢中,中國在生物質能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後。綜合全球生物質發展及國內能源需求的增長、低碳清潔發展、可再生和對化石能源多途徑的替代等因素,考慮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減排環保,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中國都應該比任何國家更加重視發展生物質能源。
第一,生物質原料供應需要多元化發展。要走出“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的困境,利用非糧原料生產生物燃料。發展生物質能最具爭議的是影響食物供應。歐洲提出,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要站交通運輸能源使用量的10%,但這些燃料必須是基於廢棄物或者其他不涉及糧食生產的作物製備而成的更加先進的產物。當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第二代生物質燃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發展已漸入佳境,這也對生物質原料供應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收集體係。生物質能當前麵臨的最大問題是難以集中利用,回收和運輸的成本極高。我國生物質原料數量雖然巨大,但來源較為分散,與西方農場化耕作模式有較大差別,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收集體係。
生物質燃料的原料主要是農林業廢棄物,存在著季節性強、收集運輸困難的問題。收集生物質能要打“遊擊戰”,可以給農民發放機具,以便同時完成糧食收割和秸稈回收兩道作業。在農村,生物質能源可以采用就近收集、就近使用、輻射周邊的分散模式。
第三,發展生物質能的目的之一是改善生態環境,切不可適得其反。目前在北京郊區,生物質能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很少得到有效利用。我國每年燒秸稈1.5億噸,部分地區重霧霾問題,原因之一就是燃燒秸稈。工程副產品的再利用(回收)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影響到生物質能項目的持續運營,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汙染。
第四,要將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由於我國生物質能源起步較晚,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市場主體隻是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技術、裝備、能效和盈利等方麵整體上水平不高,生物質能源項目的投融資渠道也比較單一。應立足我國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的需求,發揮循環經濟產業鏈,培育生物質燃氣戰略新興產業,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識產權武裝起來的生物質能源生產加工企業,以產業化促進規模化,加快生物質能源的商業化進程。
第五,堅持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的路線。我國生物質能源技術科研機構分散,專業人才匱乏,並且技術研究、推廣以科研力量較為薄弱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在一些簡單技術改造、組裝上能力尚可,一旦涉及重大技術攻關則顯得力量不足。結合我國目前發展情況,應重點培育氣化合成生物燃油、糖平台轉化生物油品,以及生物天然氣三項產業化技術與裝備的係統集成。
最後,健全配套服務體係,加強後期管理。這一點也是經常被忽視的。目前,一些生物質能項目運營配套服務體係普遍缺失或流於形式,地方政府把過多精力放在項目申請與建設上,而對後續的運行管理重視不夠,投入精力較少。生物質燃料的排放本來完全可以達到甚至優於清潔的天然氣鍋爐,但因為不合理使用及鍋爐配套監管不到位,燃料本身受到牽連,影響行業聲譽。三分建,七分管。生物質能項目的運行好壞與後期管理維護水平密切相關。
(作者:朱玥穎 為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研究)